全球炼油厂正在上演倒闭潮
发布时间:2025-04-24 17:18浏览次数:times
信息来源:华夏油气
国外咨询机构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炼油厂关闭威胁分析》揭示了行业转型期的残酷现实:至2035年,全球21%的炼油产能(1840万桶/日)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这一系统性风险源于石油需求峰值临近、碳成本激增与技术迭代的多重挤压,不同区域与资产类别的生存能力呈现显著分化。
不仅如此,根据2030年的预期净现金利润率,该咨询机构已确定465个筛选炼油厂中的121个“有关闭的风险”。分析显示这意味着累计炼油能力为2020万桶/日,相当于去年全球炼油能力的21.6%。
欧洲炼厂率先暴露结构性矛盾
欧洲石油化工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欧洲约有30座炼油厂关闭。
由于碳排放免费配额的取消,欧洲炼油厂的净现金利润率将从2030年开始下降,而发达国家的运输燃料需求预计将从明年开始下降。研究显示,2030年代初全球石油需求触顶后,产能过剩将导致炼油毛利持续下滑。欧洲市场已率先暴露结构性矛盾——电动汽车普及使成品油年需求下降1.5%~2%,叠加欧盟碳价年均8%~12%的增幅,部分炼厂运营边际利润已压缩至盈亏平衡线边缘。
2030年代初全球石油需求触顶后,产能过剩将导致炼油毛利持续下滑。欧洲市场已率先暴露结构性矛盾——电动汽车普及使成品油年需求下降1.5%~2%,叠加欧盟碳价年均8%~12%的增幅,部分炼厂运营边际利润已压缩至盈亏平衡线边缘。
中国的流动性需求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并随着该国积极实现道路运输的电力化而开始下降。非经合组织国家的需求将在2030年后持续增长,但随着全球运输燃料需求的下降,其炼油商也将无法幸免。
今年早些时候,非洲最大的Dangote炼油厂启动后,欧洲与尼日利亚的长期燃料出口贸易额也可能大幅下降。交易员和分析师表示,这笔交易估计每年价值170亿美元,可能会受到Dangote炼油厂产量飙升的威胁。Dangote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天65万桶,预计将100%满足尼日利亚对所有精炼石油产品的需求,并且每种产品都有盈余可供出口。
与此同时,石油巨头最近宣布即将关闭欧洲炼油厂,这些炼油厂将被改造成生物燃料生产设施。最新的包括埃尼集团在意大利利沃诺的炼油厂和壳牌在德国威塞尔灵的炼油厂,这些炼油厂将被改造成基础油生产装置。
独立炼油装置成为风险集中区
独立炼油装置成为风险集中区,其缺乏向化工品延伸的能力,在原料成本攀升与需求萎缩的双向挤压下尤为脆弱。即便配置深度转化装置的复杂炼厂,也因区域碳价差异陷入竞争劣势:欧盟炼厂碳成本占比高达运营支出的15%~20%,较亚洲同类装置高出5—8个百分点。
与化工装置耦合的炼油资产展现出更强韧性,其30%~40%的毛利来自化工品销售,可部分对冲成品油市场波动。但该模式并非万能解药:在101家高危炼厂中,仅13家配置蒸汽裂解装置,且北美页岩气产区的裂解装置正面临原料价格波动与产能过剩冲击。一旦核心化工单元停摆,关联炼厂将丧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通道,其关停风险反而较独立炼油装置提升40%。
炼油利润下降和碳税政策是主因
炼油厂关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和政府政策施加的去碳化压力。尤其是在欧洲等地区,因征收碳税,许多炼油厂将承受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增加的费用迫使炼油厂重新评估其运营模式,未能投资低碳技术的炼油厂,尤其是缺乏碳捕获设施、能源效率升级及替代燃料的企业,处于劣势。
至2035年的产能洗牌本质是一场多维能力竞赛:NOC凭借政策护盾维持战略资产,IOC通过技术迭代保留低碳枢纽,而独立炼厂则需在区域供需壁垒中寻找生存空间。对于参与者而言,能否将碳成本转化为技术壁垒,将决定其在这场产业重构中的最终席位。